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

中藥的治療效用是第一位的

集養、保健、療疾、防病於一體的中醫藥浴療法,已越來越受狗糧牌子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。臨床醫藥學家們研究指出,當口服給藥時(不論是西藥還是天然中藥),不少藥物在進入血液循環前,或被消化道酶所破壞,或被肝臟滅活,本身療效已降低,加之不少西藥對人體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,已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憂慮。而在浴療時,中藥經人體皮膚黏膜、經絡穴位、呼吸道等途徑吸收。因此,中醫浴療這一中華民族之瑰寶,又萌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中醫浴療是傳統的中醫藥外治療法的一個分支,從現存的文字資料來看,它起源於3 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或更早。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在《雲中君》中云:「浴蘭湯兮沐芳華」,記載了古戰國時人們就用中藥澤蘭煎湯沐浴潔身了。不過當時的中醫藥浴,是皇宮貴族自身驅邪、保健、養生、招待達官貴人的一種禮儀。用作藥浴的中藥多為芳香的麝香、零陵香、檀香、丁香、澤蘭、藿香、紫蘇、菖蒲,以及名貴花類如桂花、珠蘭、玉蘭、山梔花、白蘭花、玫瑰花、月季花等等。因此,人們又稱之為「香湯浴」。秦漢以後,香湯浴便發展成為防病、保健、養生、療疾的中醫藥浴療法。

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中記載了包括水薰法在內的藥浴法。自《黃帝內經》中首次提出包括藥浴在內的外治法應當結合辨證論治以後,在漢、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的中醫藥著作中,都將藥物浴列為治病方法之一。

中藥藥浴治病、防病、養生、保健、美容的機理中。此外,還有水的溫度作用、化學作用、物理作用SIAX 瘦面和機械作用等綜合作用。

目前使用的中藥藥浴方法有:浸、淋、沖、泡、洗、坐、擦、蒸汽、薰等,並有全身浴和局部浴之分。

家庭藥浴浴液的溫度要求在40℃左右(用於身體壯實。感受風寒,須加重發汗,將病邪逐出體外者時除外),炎夏季節水溫應低於38℃。每次藥浴時間,全身浴以20分鐘左右最適宜,局部藥浴可長一些。若患有出血性疾病如痔瘡、出血性紫癜等時,中藥藥浴溫度要控制在37℃以下。45℃以上的藥浴,適用於外感風寒無汗、失眠、全身關節酸痛,腹部受涼後引起的腹瀉,兩下肢關節與肌肉冷痛、活動不靈活,春夏季節兩足發涼、局部凍瘡等。50℃以上的藥浴,適用於感受風寒或著涼後惡寒、無汗、發熱頭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咽癢、咳嗽、痰白清稀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等表現,風濕性關節炎與脊柱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非活動期、末梢神經炎、肌肉痙攣、肌肉萎縮、消化不良等等。年老體弱、心血管病患者不宜用40℃以上溫度的藥浴,以防意外發生。

中藥藥浴,由於溫度等作用,某部位的浸浴可能治療的臟器是:坐浴有治療盆腔臟器病變的功能,手浴有治療胸腔臟器病變的功能,足浴有促進大腦的血循環等作用。中藥藥浴基本分為兩類,一種是具中國醫藥傳統的辨證施治,一種是固定的針對某系統疾病的通用藥浴方。如日本漢方醫藥出品的藥浴方,一繁一簡,各有千秋。

中藥藥浴劑量一般為內服藥量的3倍左右。其用法是將每帖中藥煎3次,合併煎液加入浴水中,其濃度比為1 :10,即每帖中藥3次煎液合併3 000毫升,加入30 000毫升浴水中。

中藥藥浴時應注意:①不宜空腹,也不宜餐後即浴;②忌同時應大學 聯 招 放榜 日期用肥皂或其他浴液、浴波、浴露,以免影響藥效;③藥浴後應靜臥休息半小時;④藥浴療程一般為15天或更長(外感風寒除外);⑤老年人、心血管病患者藥浴應有人在旁照應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